
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几乎人人都听过:年幼的司马光凭借机智,救出了一个掉进水缸的小孩。这篇课文让许多读者都对司马光肃然起敬。毕竟,在那么小的年纪,面对有人掉入水缸这样的紧急情况还能冷静应对,并迅速想出砸缸救人的办法,实在令人钦佩。
提到这个故事,人们第一反应都是赞扬司马光。然而,有学者马未都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,他认为“司马光砸缸”这个故事不是真的。马未都的理由是,宋朝时期的技术无法烧出一个能装下人的大缸,因此故事可能是后人附会的。然而,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呢?
了解马未都,就必须知道他本人。马未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,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,这对他的成长和写作影响很大。1980年,他开始写作,一年后发表了小说《今夜月儿圆》,此后创作了许多作品,还曾担任编辑和电视剧编剧。2008年,他登上“中国作家富豪榜”,知名度大增。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大众关注,因此他提出“司马光砸缸不真实”自然引发热议。
展开剩余52%马未都认为,宋朝的瓷器技术无法烧出大缸,这一点值得商榷。实际上,宋朝是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,工艺非常成熟,对技师要求极高。1973年,考古学家在山东发现了一个高约一米的大瓷缸,这说明宋朝确实能够烧制容纳小孩的大缸。因此,从技术上看,砸缸救人的故事是完全可能的。
那么,马未都为何说故事是假的呢?重点在于“缸”和“瓮”的区别。他指出,司马光当年砸的实际上是“瓮”而非“缸”。那么缸和瓮有什么差别吗?在古代,这两者形状差不多,可以互换使用。例如,历史上“请君入瓮”的故事,就说明瓮和缸的功能类似。
实际上,缸或瓮本身并不重要,故事的核心在于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。相比于纠结缸和瓮的区别,更值得我们传承的是少年司马光在危急时刻冷静应对、机智救人的精神。这才是“砸缸救人”故事真正的价值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